中國趁「教宗空窗期」,日前舉行了兩場主教選舉,仿佛即使教宗去世也與中國的天主教徒無關,繼續展示官方「自主、自辦、自選自聖」教會的立場,《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稱,新教宗或許應該認清與北京的主教協議,實則有如浮士德式的「魔鬼交易」。
《新華社》報道,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與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一會一團)周五(9日)向「良十四世」致賀電,對其當選教宗表示祝賀。不過,北京當局在方濟各逝世後的「教宗空窗期」選出兩名官派主教,良十四世將面臨是否同意任命的兩難困局。
《亞洲新聞》(Asia News)上周二(29日)報道,曾任政協委員、上海教區副主教吳建林在只有少數反對票下,獲選為輔理主教;上海教區是天主教在中國的最大教區,原有獲教廷承認的輔理主教馬達欽於2012年在主教祝聖典禮上退出愛國教會,現在被「隔離」在佘山修院生活。

人選支持「禁未成年人參加彌撒」
當局還推選李建林任河南新鄉教區主教,李建林是河南省「禁止未成年人參加彌撒」通知書的簽署者之一;該教區原本的地下主教張維柱因堅持效忠羅馬教廷,拒絕加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為立志擔任神職人員的教徒成立修院,近年多次遭逮捕入獄。
《華爾街日報》周三(7日)題為〈中國挑戰下一任教宗〉(China Challenges the Next Pope)的社論指出,在「教宗空窗期」中國「選出」兩名新主教,名單將交由梵蒂岡決定批准或否決,讓新教宗提前接受考驗,且看新教宗願意向「專制的凱撒」(authoritarian Caesar)貢獻多少。
社論稱,中共自1949年掌權後試圖根除基督教,但未能如願,之後改為控制教會,2018年更與梵蒂岡簽署臨時協議,同意由教廷任命雙方認可的主教人選,雖然羅馬教廷至少可以確保教會在中國生存,惟梵蒂岡在迎合中共時失去道德權威,且背叛了拒絕向中共低頭而承受巨大痛苦的一眾主教和神父。
中國的宗教逼害正在加劇,美國宗教自由委員會(U.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2025年的報告指出,當局曾多次拘留、強迫失蹤或拒絕透露地下神職人員的下落。社論認為,北京似乎將「教宗空窗期」視為發動挑釁的時機,新教宗或許應該認清與北京達成的協議,無異於浮士德式交易(Faustian bargain,魔鬼交易)。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