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2.0」政府,大舉削弱大外宣和外交等美國軟實力(Soft Power),特別是在削減「美國全球媒體機構」 (USAGM)和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預算等,明顯有別於過去兩屆政府的外交政策,更被批評是釋出「美國撤出世界」的訊號,且在國際影響力上打開缺口,令中國和俄羅斯有機可乘。對此,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cro Rubio)最近受訪回應時,承認政府外交政策正在按利益取捨來重整,美國不再跟所有國家都談論自由民主,資源重心放在與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建立關係,更表明就算那些國家體制和宗教自由與自己不符,仍可建立同盟和伙伴關係。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周二(22日)接受當地網媒《The Free Press》的播客節目「Honestly with Bari Weiss 」訪問。其中焦點之一是,主持人Bari Weiss關注到,國務院現正進行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重組,約132個部門或辦公室被裁減,而正正關乎到美國對外的軟實力大減,包括促進民主和人權、打擊極端主義等國際影響力。
Bari Weiss向魯比奧提出質疑說:「不少人批評,這再次顯示出特朗普正從世界舞台上退場,並留下真空(vacuum),讓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對手(contenders)趁虛而入。這觀點是否錯誤?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不再從事軟實力外交了?」
魯:只要符美國利益,價值觀不同都可建交
魯比奧回應時,承認現屆政府的軟實力外交政策正重整,而且要變得更「高效」,不應如往一味主導要所有國家實現自由和民主,「這在當今世界已不再是現實可行的外交政策(That’s just not realistic foreign policy in today’s world)」。他認為,美國應該在有限資源上作出成熟取捨,政策因地而異,要將資源重心放在對自己有利的國家建立關係;更表明只要符合美國利益,即使價值觀不同,都有需要建交。
魯比奧說:「在與各國交往中推動民主與人權的方式,會因地區而異。事實上,我們不得不與某些治理體系與我們不同的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與同盟;這些國家在宗教寬容等價值觀上或與我們有別。即使我們不喜歡這些差別,但我們仍需與這些國家維持關係,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
特朗普上場後即大削國際「軟實力」開支
事實上,現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傾向於大幅削弱美國的軟實力,舉措比其首任總統時期更為升級,尤其是大幅削減USAID等對發展中國家和人道主義援助的機構,並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大幅削弱美國在國際領導地位。
同時,特朗普政府又裁撤大批USAGM旗下機構,包括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電台(RFA)及自由歐洲電台(RFE)等阻止中國、俄羅斯等極權滲透及捍衛人權自由民的媒體;並關閉國務院旗下專門打擊中國及其他國家假訊息的「反外國操控及干預資訊辦公室」。
反之,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名來改革外交政策,轉為更依賴於硬實力,如軍事力量和貿易協議,甚至積極與極權軸心之一俄羅斯建立關係。
拜登政府強調「領導以民主價值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對比上屆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明顯更加不同。拜登的外交理念是「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並將領導以民主價值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拜登強調,美國的外交不應僅僅是追求權力與利益,更應該展現道德領導力,在全球推廣多元、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同時傾向多邊主義和積極投身國際事務,包括增加 USAID 和國際發展方面的投資,加大對全球健康、氣候變遷、民主發展等領域的支援,並與各國民主人權倡議組織、媒體加強合作。
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強調,要求外交政策與美國的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觀有一致性,對於有違國家價值觀的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極權,立場傾向強硬,包括針對有關國家侵犯人權的行為實施制裁,並大力支援陷於人權和人道危險的烏克蘭、香港和新疆等地人民。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