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港人協會」成立 發起人:有一個香港人的地方就會有香港

提起愛沙尼亞,相信除了位於歐洲外,大多數人對這個國家都相當陌生,遑論曾到當地旅遊。不過,這個只有百多萬人口的小國也有香港人的蹤跡,8年前移居當地的伍鎮星(Iverson),因受到香港2019年社會運動的感動,於是立心籌辦港人活動,近日終於成立了「愛沙尼亞港人協會」(Hongkongi Maja MTÜ),他表示:「就像海明威描述的愛沙尼亞人般,你每找到一個港口你就找到一個愛沙尼亞人。而我們很多人都說,你找到有一個香港人的地方,就會有香港。」

目前有約30多位香港人聚居愛沙尼亞,雖說這裡的人口比香港還少,但伍鎮星接受本台專訪時分享,要遇見香港人一點也不容易,「殘酷現實是搬到愛沙尼亞的港人也不想理會香港的事,大家搬過來也不是為了政治理由,而是想離開亞洲」。

因此他希望舉辦一些聯誼活動凝聚港人,並用愛沙尼亞文討論香港這個地方,他指出,雖然愛沙尼亞人普遍對政治冷漠,只想打工、與伴侶共度下半生,但他認為如果香港在媒體消失了,香港發生甚麼事他們亦不知道,「希望活生生實在的香港人,能與愛沙尼亞人一起講廣東話、吃飯」,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已經可以保留香港文化,也令國際繼續關注香港。

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讓愛沙尼亞人看見香港,同時讓香港人看見愛沙尼亞」。有這個構思源於愛沙尼亞的歷史背景,愛沙尼亞旁邊便是極權國家俄羅斯,獨立過後又被佔領,直到1991年才再次恢復獨立,並在2004年成為北約及歐盟的成員國。伍鎮星認為愛沙尼亞「被非法佔領50年,然後靠和理非唱歌就可以光復,我想這個歷史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是一個希望」。

伍鎮星(左)與愛沙尼亞最年輕議員Hanah Lahe於協會開幕禮上合照。
伍鎮星(左)與愛沙尼亞最年輕議員Hanah Lahe於協會開幕禮上合照。 伍鎮星(左)與愛沙尼亞最年輕議員Hanah Lahe於協會開幕禮上合照。 (受訪者提供)

6年前因受港人上街抗爭所感動 決意再為香港出力

現在的伍鎮星非常有魄力的凝聚當地港人,但其實剛到愛沙尼亞的他與其他港人一樣,不想再理會香港的事,因為經歷完「雨傘運動」的洗禮,「用盡方法爭取民主但清場後好像甚麼都沒發生過」,令他覺得香港再無出路。後來2019年被堅持上街遊行示威至少半年的港人所感動,於是決定再為香港出一分力。

他曾在愛沙尼亞、立陶宛及美國西雅圖舉辦一個有關香港「反送中」的展覽,其中講述2019年的「香港之路」,正正是參考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當時超過21萬港人參與組成長達60分里的人鏈,象徵香港人與波羅的海國家人民一樣,為爭取自由民主而奮鬥。

不過事隔6年,離散時代下要在海外延續香港文化,愛沙尼亞的港人本來已經少,伍鎮星覺得要凝聚更多港人便要以非政治化的方式,不希望有港人要面臨風險,「在回港與協會之間二選一」,也許這也是不同海外組織面對的抉擇。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