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行,但是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率年年都喊5%达标,引起数据“注水”的质疑。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包括江苏、浙江等7省市存在统计造假等问题。
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从去年11月下旬起,组建10个督察组,进驻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海南、重庆、宁夏7个省和3个国务院部门科技部、市监总局、金监总局,开展常规统计督查。
督察组提到“有的企业(项目)统计数据存在失实问题”。像是浙江、辽宁、重庆、山西都提到了“干预统计工作”,其中江苏在此领域最为严重,其措辞是“有关地区仍存在干预数据上报、授意或指使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等问题”。
今年1月,江苏省政府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主要负责人还曾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根据核算结果,“2024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137008.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增量位居全国第一。”一时间,“江苏超车”、“广东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不保”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营造高成长形象 同步统计造假
计划统计出身的中国经济学家程晓农对本台表示,尤其是今年,不只江苏、浙江,各省都有虚报经济数据的情况。否则,如果各地如实上报,那么多企业倒闭、工商业瘫痪,经济很可能是全面负成长,中国官方却公布GDP成长5%,未免太离谱。
“中国国家统计局若真如此造假,局长恐怕得上法庭,因此中央与地方都在配合美化数据。针对江浙开刀,可能是中央借此警告其他省份。此外,地方政府若想提高税收,势必要同步编造经济成长的假象,否则在GDP负成长的情况下,税收不应增加,”他补充说。
专家质疑中国官方统计是豆腐渣工程
Silent Majority Strategies公司共同创办人基斯·诺顿(Keith Naughton)近期在《国会山庄》(The Hill)投书指出,过去至少十年,中国的经济成长故事不过是一场宣传胜利,也证明了西方媒体和机构的懒惰与轻信。无论是GDP、经济增长、通缩或人口数据,中国的官方统计都是一座“豆腐渣工程”(tofu-dreg edifice),根本掩盖不了其背后严重的社会问题。
去年1月,河南将前一年GDP下修人民币3100多亿元,使去年经济成长率由衰退3.6%变成增长4.1%。BBC报道,除了河南之外,福建省2023年GDP同比增长2.3%,但是,福建把2022年数据向下“修正”,增速就变成了4.5%。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江西、湖南两个省份,经济增速都因“修正”后增长翻了一番。
中央下达经济指标 地方造假“使命”必达
台湾励志协会执行长赖荣伟对本台表示,中共是个“压力”型独裁体制,缺乏健全的民意监督机制。在这样的高压体制下,所有党政部门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官员必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否则不仅影响未来的政治生涯,甚至连个人生活、家庭安稳都会受到牵连。“在经济严峻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许多荒谬做法与不合理数据,甚至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互相矛盾。”
尤其在地方政府层面,赖荣伟分析,由于中国中央政府喊出经济增长要达5%的指标,基层官员面临庞大业绩压力。中国的地方基层干部通常两三年就轮调一次,如果账面政绩不够漂亮,就难以获得升迁。他们为了生存与升官,不得不在地方建立人脉、串联网络,彼此拉抬政绩。他说,“当中央一下达指令,地方就会千方百计‘创造’指标数据。例如失业率居高不下,基层干部就会动脑筋美化数据,例如安排年轻人去参加各类临时性活动或志工服务,让失业率下降稳定达标。”
中央纠举地方统计造假 能回应国际质疑?
程晓农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情况恶化,全国多数省份政绩难看,地方之间早已无法通过“比好”来争取升迁机会,只剩下“比烂”。对于地方干部的逻辑就变成,中央要求GDP成长5%,就上报5%。中国地方政府造假数据的问题早已不是今年才出现,去年、前年都曾发生。
“中国中央政府也明知各地造假成风,却不能公开承认,否则就等同于承认整个国家统计体系失真,国家统计局也将面临信用危机。”程晓农进一步说道,“中国国家统计局也无法坦承自己对下属单位施加数据压力,让国际社会质疑其公信力。因此中国中央政府一方面否认统计造假压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则选择局部地方‘提罪压责’,当成回应国际质疑的工具。”
统计造假恐误导决策
澎湃新闻社论指出,统计,是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科学决策的“指南针”,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一旦发生数据造假问题,不仅有可能误导宏观决策、损害政府公信,还有可能滋生攀比造假的不良工作作风,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赖荣伟指出,中共中央看到“美化”过的统计数据,可能会误以为国家发展良好,在与其他国家贸易谈判时恐高估自身条件。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反而弯不下腰,最终受害的还是全国老百姓。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